从青年到暮年,水阻架桥,山挡劈路,攻克难关,引领科研。躬身路桥50余载,他用实干创先诠释了忠于使命的家国情怀。
去年6月,年已78岁的郑皆连院士勇摘桂冠,他作为专家组组长指导建设的合江长江一桥(波司登大桥)荣膺第36届国际桥梁大会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把中国自主创新品牌载入世界桥梁史册,为祖国70载伟业再添亮彩。今年5月,他带领的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获全国第二届创新争先奖,成为全国10个获奖团队之一,为广西大学、广西教育科技界,为我国桥梁科技界再添荣光。
从普通技术员、自治区交通厅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到我校以首位全职院士引进、成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一位教授,他始终如一,争创一流,志在高峰。他紧盯国际前沿,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致力于路桥科学研究创新与建造技术的突破,首创多项先进技术并成功应用到多个世界级路桥工程之中。是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二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优秀发明专利奖2项,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大奖以及李国豪原创桥梁技术奖,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等。
艰难岁月,以担当自觉创造奇迹
1965年,大学桥梁专业毕业,在广西交通运输部门就职的郑皆连,针对广西遇水只见木桥,每逢洪灾即毁过半,交通状况堪忧这一现状,在没有实验平台,靠手绘图和计算等艰苦条件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技术攻关。
1968年,年轻的郑皆连首创了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新工艺,解决了不立拱架修建拱桥的难题,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无支架施工双曲拱桥——广西灵山三里江桥。随后他带领建设者采用该技术建造大跨径各类拱桥40多座,曾占当时广西大桥总数的70%,使广西桥梁面貌焕然一新。期间,他作为广西最年轻的代表参加了1971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设计革命会,并在天安门观礼台与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度五一。还参加了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该项目获优秀研究成果奖。
1993年,国家高速公路事业方兴未艾,广西高速公路建设更是一片空白。已经是自治区交通厅总工程师的郑皆连受命担任现场总指挥兼总监组织建设广西第一条高速公路——桂柳高速公路,而修建这条路工程之艰巨在全国高速公路中都属罕见,不仅要穿越桂北架桥岭,特别是重峦叠嶂的越城岭,技术难度和工程量都很大,而且经费少。但他决然迎战,他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带领设计团队费尽心思,优化设计,修改路线,将公路设计的原长度144公里的里程缩短为137.9公里。他率先垂范,既是技术员还是施工员、工程指挥,既当帅又当兵,绘图做方案,检查进度、查验材料质量,甚至推车、铲泥,他的眼里到处都“有活干”,工期四年,他吃住在工地,把工地当作“家”,把工作变为全部的生活,日夜奋战,不辞劳苦。而且工程伊始他就立下铁规矩,坚持推行公开招标,坚持通过优化设计降低造价,坚决推行国际土木工程的先进合同管理条款“菲迪克条款”;提出并带领团队践行“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乐于奉献,团结求实,雷厉风行”的桂柳路精神。始终把严明纪律、精打细算、精工细作作为保证工程质量和速度的法宝。他曾因质量问题叫停返工,被人叫“黑脸”。也曾因拒绝别人所谓的“慰问品”,被人骂“不近人情”……但为了修最好最干净的路,他什么也不怕。
1996年,该路比原计划提前5个月竣工,每公里竣工造价为同期全国高速公路平均造价的一半,验收质量优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亲临现场视察,并欣然题字“桂柳高速公路”。交通运输部原部长黄镇东称赞“是广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成功范例”。自治区政府大力嘉奖他和他的团队,并发文号召全区基本建设战线学习桂柳路精神。
他还主持设计了广西第一座无支架施工的钢筋混凝土箱拱桥——来宾红水河大桥,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他还坚持科研创新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他研发的千斤顶斜拉扣挂悬拼架设技术和千斤顶斜拉扣挂连续浇注拱肋外包砼技术为世界拱桥建桥史首创,在他指挥建造的当时世界最大跨径的中承式钢筋混凝土肋拱桥——邕宁邕江大桥成功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建造的广西第一条二级路南(南宁)—北(北海)公路和桂平航运枢纽工程于1999年同时入选改革开放20年交通运输部双十大工程,是全国各省区唯一的“双奖”。
新的征程,以家国责任再攀高峰
进入新时代,郑皆连院士运用他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成果匠心铸造的一个个桥梁经典,再次体现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追求卓越的责任担当。
2010年,他作为专家参加由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南盘江特大桥的施工方案讨论会,他敏锐地发现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方案存在问题,便立即向铁道部门阐明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不仅获得了批准和肯定,还被推举为大桥建设专家组组长。期间,他还会同设计单位提出《分环、多工作面、斜拉索调载浇注劲性骨架外包混凝土》工法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16年,这座世界最大跨径客货共线的混凝土拱桥建成,造价较最初方案节省了约3000万元。该桥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同时,他还用此工法指导建成了世界最大跨径的混凝土拱桥——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
郑皆连在南盘江特大桥建设现场
他指导建成的合江长江一桥主跨径530米,是世界第一座跨径逾500米的钢管混凝土拱桥。该桥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唯一桥梁外籍院士邓文中称为“世界拱桥发展里程碑”。
他带领团队还成功攻克高原高寒日温差大条件下世界上最大管径、单管超千方混凝土顶升灌注难题,研发了收缩补偿分时膨胀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真空顶升灌注关键技术和灌注密实度超声定量分析方法,为世界最大跨度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川藏铁路跨雅鲁藏布江藏木特大桥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郑皆连(左)在藏木特大桥建设现场考察指导
2018年,根据广西发展战略,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平南北互通连接线要跨越浔江修建平南三桥,设计和审查单位推荐的是悬索桥、斜拉桥方案。郑皆连院士认为该方案不合适,花钱多,桥型也不切合实际,而且后续维护费也高。但按照我国大型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已经由主管部门批复的设计不再做改动,但为了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给平南县节省建设资金,使桥梁性能更优良,在高度的责任感驱使下,他毅然决然向交通运输部提出修改方案的建议,希望采用钢管混凝土拱桥方案,修建跨径575米的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几经努力,交通运输部、自治区交通厅认为建议理由充分,批准了他的建议。而为了更好地承担责任和风险,他自荐并被批准担任大桥建设专家组组长。事实证明,他再次不负众望,最终的施工图设计方案总造价比原方案少了近亿元,维护费用也很低。并且他带领团队针对大桥建设难题进行科研攻关,在国内首次把“圆形地连墙+卵石层注浆加固”方案成功应用到拱桥建设中;运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智能张拉等技术,以力主动控制代替刚度被动控制,将200米高的塔架顶部偏位精确控制在20毫米以内。2019年12月9日,由郑皆连院士主持、我校牵头承办的“世界大跨度拱桥建设技术大会”在南宁隆重开幕,原交通运输部部长、重庆市委原书记黄镇东,原铁道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原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党组原书记胡希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郭允冲,孙永福、杨秀敏、谢礼立、崔俊芝、董石麟、张建云、邓文中、周绪红、欧进萍、缪昌文、聂建国、谭述森、陈政清、王复明、谢先启、张建民、徐建、张喜刚、杜彦良,包括郑皆连院士在内的2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来自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00多名专家代表出席会议,与会专家赴平南三桥建设现场观摩对平南三桥给予了盛赞。参加现场观摩的校党委书记刘正东对郑皆连院士践行绿色发展、质量强国理念,打造高质量精品工程的精神和行动表示肯定。他强调,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提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的要求,我们要在建设工程中扎实贯彻落实,积极对接国家以及国际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更多更好的桥,跨越山水分隔、跨越发展鸿沟、跨越战争冲突、跨越历史现实,让更多更美的桥连接友谊、连接和平、连接幸福、连接梦想、连接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1月10日,大桥主拱肋实现精准合龙,标志着大桥建设攻克最大难关,取得阶段性关键成果。5月9日,自治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蓝天立赴平南三桥考察调研,称赞平南三桥为创新科技的典范,高度肯定了我校在重大项目推进和产学研相结合方面取得的成效。5月12日,全桥8根主弦管管内7408立方米C70混凝土灌注施工顺利完成,超声波检测结果表明,这8根主弦管管内混凝土7d超声波速均在4600m/s以上,竖向与水平向超声波速比例超过95%,表明8根主弦管管内混凝土均无脱空情况,密实度全部优良,标志着全桥建设过程的所有重大技术难点全部顺利完成攻关。
平南三桥开工以来,郑皆连院士除了参加学校相关活动之外,很多时候都带着自己团队成员奋战在工程建设现场,他的队员说,工地200米高的地下塔体,他自己上下运行,35米高的地连墙折叠梯他也没事般地上上下下,这些非专业人员不敢轻易问津的“高危工具”就他敢用。而且经常忘了休息,在工地一呆就是大半天,现在工地几乎所有参建者都认识他,一看到他,大家都会格外有力量。目前,为献礼建党百年,郑皆连院士正在指挥建设团队高质高速建设平南三桥,争取于2020年底竣工。
此外,历时两年,由郑皆连院士担任项目负责人,由我校等全国10家知名企事业单位承担的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提高进藏高速公路和铁路桥隧抗灾能力的深化战略研究”也于去年成功结题。评议组认为,该项目为进藏高速公路和铁路桥隧工程的设计、修建和维护提供了战略性和技术性指导,并可为类似地区提供参考。研究成果还被专家视为提高我国进藏高速公路和铁路桥隧工程抗灾能力的一部最新版的“操作手册”。研究成果以院士建议书的形式,向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委上报并获采纳。
郑皆连(左三)在平南三桥建设现场考察指导
积功兴业,为人才成长铺路架桥
在他黑发年少时,广西人民艰难行走在飘摇的木桥之上,当他古稀鹤发时,已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山水间架起一座座飞虹,使一个个天堑变通途。突破科研“无人区”,敢于叫板权威,勇挑重担能担责,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硕果盈枝,他为广西交通事业,为交通强国建设鞠躬尽瘁,贡献了青春,奉献着一生,至今年已近80仍然勤耕不辍。如果说“创新”是他的生命线,那么“创一流”就是他的人生。
他是革新的科学匠人,又是架梯的师者。
路桥攻关路上,他从未放松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始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长期致力于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实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自治区交通领域和教育系统培养了大批优秀行业领军人才,为国家路桥事业培养接续力量。
在担任广西交通厅总工程师期间的郑皆连就已经在我校带学生了,还是在他的努力下,土木工程系于1986年增设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40多名第一批该专业学生就是在他的培养下很多都成为我国路桥事业的骨干。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多数成员也都是在他的培养和影响下成为科研能手或行业精英。随着我校土木工程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世界一流学科拱桥专业人才更成为他古稀之年的担当。他还致力打造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于2016年牵头创立了广西大学-广西路桥工程集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于2017年依托该平台开创的基于“院士工作站+校企协同”的路桥专业本硕博贯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交通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时代课题。郑皆连院士就是这个课题的榜样践行者。目前,郑皆连院士带领团队正致力于跨径为600米的世界最大跨度拱桥—广西龙滩天湖特大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顽强攀登又一座科研高峰,用实际行动为建设交通强国不懈努力,勇毅笃行。
他说,“我年事已高,想用我的余生力量把学校桥梁专业带到世界级路桥工程之中,为学校建设土木工程一流学科贡献绵薄之力。”